〈超現實主義詩歌初探〉傅詩予
前言:
超現實主義(Surrealism)始於法國,1920年至1930年間盛行於歐洲。它源於達達主義(Dada),理論背景為奥地利心理學家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9)的精神分析學說(Psychoanalysis)。1924年,法國詩人安德列.布列東(André Breton,1896-1966)發表了《超現實主義宣言》(Surrealist Manifesto),正式組織一個超現實主義藝術團體。然而最早使用超現實主義這個名詞的則是法國立體派(Cubism)詩人紀堯姆.阿波利內爾(Guillaume Apollinaire,1880-1918),他將他寫的劇本《蒂雷西亞的乳房》(The Breasts of Tiresias,1903)在1917年首次公演時,將劇名標為「超現實主義戲劇」①, 他的本意是尋求超乎現實之上的種種未知現象,來代替超自然主義,布列東十分認同這一說法,因而得名②。1929年,布列東又發表了超現實主義的第二個宣言, 1942年布列東再發表第三次宣言,後人將這些宣言編輯成《超現實主義宣言》一書,由密西根大學出版社於1972年出版英文版。③
一、 甚麼是超現實主義?
根據安德列.布列東所撰寫的的《超現實主義宣言》,其定義如下:
純粹狀態下,心靈的自動化現象,人們試圖藉由這種方式,通過口頭、書面文字或任何其他方式來表達思想的真正功能。在沒有任何理性控制的情況下,由思想支配,免於任何審美或道德關注。」④
超現實主義的基礎是相信某些先前被忽視的超越現實的聯想型式,相信夢想的全能,相信客觀的思想遊戲。 它最終會破壞所有其他心理機制,取而代之,去解決生活中所有的主要問題」⑤
綜上所述,布列東希望透過自動書寫(自我誘發的幻覺)去除理性思維,將壓抑的心理活動釋放出來,以揭示更深層的真相。宣言中,他描述了他所經歷的一個入睡前的狀態。在這種狀態下,他的意識突然無原由地出現了一個奇怪的短語:「窗邊有一個男人被切成兩半」,同時伴隨著模糊的視覺圖像,他立刻粗略地記下了它,作為自己日後的書寫材料。他和其他超現實主義者一樣,畢生追求毫無邏輯的自由聯想,試圖擺脫傳統美學的束縛,將夢幻和衝動注入日常作息,以創造一種新的現實。
二 超現實主義的發展
-
源於達達主義(1916-1923)
達達主義的產生是因第一次世界大戰,帶來的絕望與幻滅後,藝術家自闢的精神家園。詩人劇作家雨果.巴爾(Hugo Ball,1886-1927)因醫療原因,志願參軍被拒,於是避居瑞士蘇黎世後受到贊助,在1916年2月集結了來自各國於此避難的詩人藝術家,包括特里斯唐•查拉(Tristan Tzara,1896-1963)等數人,創立了伏爾泰酒店(Cabaret Voltaire),同時組織了一個名叫「 達達」的文學團體。這個團體每晚演出、以音樂舞蹈配合口語和有聲詩歌為主的滑稽歌舞劇,他們一邊替酒館吸引顧客,一邊發展前衛藝術,所展示的藝術往往是混亂和殘酷的反應第一次世界大戰。
1916年7月,巴爾宣讀了達達宣言。取名「達達」。根據居住在蘇黎世的德國藝術家 Richard Huelsenbeck(1892-1974) 的說法,是他和巴爾在法德詞典中發現這個詞。「達達」一詞,意即孩子不明確的牙牙語,毫無意義,他們覺得這個名稱很怪誕有趣,因此就命名為「達達主義」,取其的隨意性。「隨意、怪誕與毫無意義」,便是它們追求的目標。雖然伏爾泰酒店只維持了六個月,卻使這些反傳統、求新求變的參與者凝聚成群。1917年3月,它們組織了「達達畫廊」替代了伏爾泰酒店,並由查拉主編《達達》雜誌,雜誌在蘇黎世出版了五期,在巴黎出版了最後二期,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旅居蘇黎世的達達主義者們大多返回自己的國家,隨後巴爾離開,查拉則繼續宣揚達達主義思想。
1919年布列東同菲利普.蘇波(Philippe Soupault,1897-1990)、路易.阿拉貢(Louis Aragon,1897-1982)一起創辦《文學》雜誌,並參加以查拉為首的達達團體,《文學》雜誌也成了達達主義的刊物。1922年布列東同查拉所主持的達達主義政治思想與美學理念產生分歧,開始提出自己的超現實理論。1924年布列東等與達達主義正式決裂,起草了《超現實主義宣言》,正式宣告超現實主義的誕生。達達主義雖然最終沒有形成持久的藝術潮流,但他們拼貼的技巧(Collage )、反傳統、反邏輯、反藝術和追求前衛的精神被布列東等人繼承下來。
-
精神分析學說的影響
即佛洛伊德的「潛意識」理論。他認為內心深處被壓抑而無從意識到的欲望,會主動地對人的性格和行為造成壓力和影響。他用潛意識治病,而詩人藝術家則運用它來創作。詩人藝術家讓自己進入催眠狀態,將夢與潛意識,無序的隨機寫下或畫下。作品在描繪的細節上是寫實的,但猶如在夢境所見,有始料未及、令人不知所措、謎語般的現象。安德列.布列東在宣言中提到:「在文明和進步的幌子下,我們已經成功地將一切可能被正確或錯誤地稱為迷信或幻想的東西從頭腦中驅逐出去; 被禁止的是任何不符合公認慣例的尋求真理的行為。 很顯然,我們精神世界的一部分我們假裝不再關心——而且,在我看來,迄今為止最重要的部分——已經重新暴露出來,這完全是偶然的。 為此,我們必須感謝西格蒙德.佛洛伊德的發現。」⑦,可見布列東是如何尊崇佛洛伊德,因為他,那些從頭腦中被驅逐出去的部分,得以重新被重視。布列東就讀醫學院時,就對精神疾病研究極感興趣,後雖因戰爭中斷了學業,卻由此激發了他在文學上的想像。1922年布列東還親自到維也納訪問佛洛伊德本人。他大量借鑒佛洛伊德的理論,佛洛伊德在自由聯想、夢境分析和潛意識的挖掘上,成為超現實主義者開發、解放想像力至關重要的基礎。 -
代表作品和人物
根據領導人安德列的說法,第一部超現實主義作品是“ Les Chants de Maldoror” (The Songs of Maldoror,馬爾多羅之歌),是一部長篇散文詩,由六個部分組成,1869年由伊西多爾.杜卡斯(筆名洛特雷阿蒙,1846-1870)發表。這本書不講述一個單一的連貫故事,而是由一系列情節構成,主角是邪惡的馬爾多羅。而安德列的超現實主義團體撰寫和出版的第一部作品是“ Les Champs Magnétiques”(磁場/The Magnetic Fields,1920),由安德列和法國詩人菲利普·蘇波聯合執筆,作者使用了超現實主義的自動寫作技術,“The Magnetic Fields” 中的一個典型段落是:
“這是悲傷謊言的終結。火車站已經死了,像被金銀花蟄了的蜜蜂一樣流動。人們垂頭喪氣地看著大海,動物飛進飛出。時機已到。然而,帝王犬永遠不會變老——它們保持年輕和健康,有一天它們可能會來到海灘,喝幾杯酒,笑幾聲,然後繼續下去。但是不是現在。時機已到;我們都知道。但誰會先走呢?”⑧
此外安德列.布列東還出版了“La Révolution surréaliste” (The Surrealist Revolution/超現實主義革命)刊物,1924 年至 1929 年間共出版了 12 期。刊物裡大多數頁面都密密麻麻地擠滿了文字列,但也包括藝術複製品,其中包括後來著名的畫家,包括喬治歐.奇里訶(Giorgio de Chirico,1888-1978)、馬克斯.恩斯特(Max Ernst,1891-1976)、安德烈.馬松(André Masson ,1896 - 21987) 和曼.雷(Man Ray , 1890 -1976)的作品。1929年布列東再發表針對第一宣言補充第二宣言,一時風起雲湧,超現實主義成為文人藝術家們追捧的藝術潮流。
然而超現實主義似乎吸引更多的畫家參與,在視覺藝術界引起更大的巨變,許多成功而知名的超現實主義者幾乎都是畫家,他們經常一起合作繪圖遊戲,討論超現實主義理論,並開發了各種新的繪畫技術。超現實主義文學則有安托南.阿爾托(Antonin Artaud,1896-1948)的 “Le Pèse-Nerfs”(The Nervous Scale/神經量表,1926)、路易.阿拉貢(Louis Aragon,1897-1982)的“Le Con dIrène” (Irenes Cunt /艾琳的屄,1927)、本傑明.佩雷(Benjamin Péret ,1899-1959)的“Le Passager du transatlantique”跨(跨大西洋乘客,1921)、雷內.克雷維爾(René Crevel ,1900-1935) 的“Mr. Knife Miss Fork” (刀先生,叉小姐,1931)、安德列.布列東的“LUnion libre ”(Free Union/自由聯盟,1931)和保爾·艾呂雅(Paul Éluard,1895-1952)的“Capitale de la Douleur”(痛苦之都,1926)⑨
超現實主義後來演變成政治改革的意識形態,代表眾人與左翼社會主義密切地合作,這導致了超現實主義的分裂,稍後許多人離開了安德列的團體,安德列自己也在二次世界大戰中遠走美國。雖然如此,超現實主義影響了電影、劇院、音樂、雕塑、建築、攝影…等,可說是無遠弗屆。1930 年代起,超現實主義從歐洲傳播到北美、南美、中美洲、加勒比地區和整個亞洲。自1921年5月安德列.布列東打出「超現實主義」旗號,1924年正式成立超現實主義小組,發表第一篇宣言,自此至1930年為超現實主義極盛時期。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超現實主義中心隨安德列移往紐約。1942年安德列發表第三宣言,並在耶魯大學組織了一次開創性的超現實主義展覽。1952年安德列返回巴黎,並繼續以展覽或評論的形式培養第二批超現實主義者,直到1966 年去世,享年 70 歲,葬於巴黎的巴蒂諾爾墓地。⑩
安德列.布列東死後,超現實主義並沒有熄火,依舊影響深遠。1940 年安德列.布列東發表《黑色幽默文選》(1940 年:Anthologie de lhumour noir – 英文出版:Anthology of Black Humor),此書成為「黑色幽默」派的鼻祖;而在美國,1960年代以羅伯特•勃萊(Robert Bly,1926—)為代表的「新超現實主義」(The New Surrealism),是超現實主義結合了北美文化而生的產物;此外,在世界各國的文學(特別是詩歌)發展上,尤其是中美洲的「魔幻寫實主義」(Magic Realism),亦由它脫胎換骨而來;不合邏輯、反傳統、反二元和反理性的信條也催生了「抽象表現主義」(abstract expressionism)和「後現代主義」(Postmodernism)。
三、 超現實主義的技巧
超現實主義揉合了達達與立體派藝術,發展出自動書寫(Automatism )、剪切技術(Cut-up technique )、、精緻屍體(Exquisite Corpse )、拼貼法(Collage )、迴聲詩(Echo Poem)、磨擦法( Frottage )等技巧,發展出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運用在詩歌上,旨在釋放想像力後自動書寫:
-
自動書寫:安德列.布列東提出。旨在排除任何合理性的有意安排,完全由「任意」、「偶然」來隨機達成述文的任務。本質上,他們寫任何想到的東西。
-
剪切技術:查拉所使用的技巧,是一種將文本隨機剪切並重新排列以創建新文本的文學形式或方法。是一種遊戲,在遊戲中,報紙上的一篇文章被切割成單獨的詞(或者可能是短語),然後迅速重新組合起來,類似蒙太奇,通過對多張照片進行剪切和拼接來製作合成圖片。
-
精緻屍體: 是一種文字或圖像集體創作的方法。 玩家們輪流在一張紙上寫字,折疊後隱藏文字,然後將其傳遞給下一個玩家去寫下一句,以此類推,最後攤開念出整句話的內容。
-
拼貼法:利用不同形式的組合,創造一個新的整體。這是畫家馬克斯•恩斯特(Max Ernst,1891—1976)所發明的繪畫技巧。運用在詩歌上,則是把報紙剪成一片片,每片上有一個字,裝在袋中搖一搖再倒出來,有秩序或無秩序的隨機排列,就這樣誕生一首詩。畫家們更經過細心的安排,將不相干的事物並置,以造成突兀和荒謬的感覺。
-
迴聲詩:奧雷利安.道格 (Aurélien Dauguet) 於 1972 年發明的技巧。詩是由一個或多個人共同創作完成。第一位詩人在左欄中寫下一行後,第二位詩人則在對味的右欄中寫出一個押韻或發音相同的詩節來“回應”,如此推展下去。當詩歌完成時,最後一個短語、行或句子的迴聲通常用作標題。
-
磨擦法:用石墨或其他繪圖工具在有紋理的表面上進行「摩擦」時產生部分圖像,以喚起觀眾的心理反應。這也是畫家馬克斯.恩斯特開發的繪畫技巧。運用在詩歌上,則是試圖自動書寫剎那間產生的幻覺。
四、結論:
如前所述,超現實主義的主要成就是在繪畫領域,文學創作也主要表現在詩歌藝術上,但由於沒有線性情節和結構化設置,似乎沒有產生那麼大的讀者接受度。超現實主義強調讀者必須參與文本與作者共同創作,也就是作者留很多想像空間給讀者去發揮,但過與不及間,就是作品的優劣所在。超現實詩歌,在讀者這頭往往覺得是沒有連貫的精神分裂的囈語,但正如著名畫家達利(Salvador Dalí,1904-1989)後來宣稱的那樣,「瘋子和我之間只有一個區別。我沒有瘋。」,所以我們肯定作家是沒有瘋的,讀者只能試著在囈語間找到自然爆發的想像。達利在《記憶的永恆》圖中,表現了他個人夢境與幻覺,在癱軟的手錶中,觀畫者產生的好奇與思考後的自我詮釋,也許才是達利最終的目地吧?每個藝術家都在尋找自我的表現方式,有些人追求無意識的自動啟發,擺脫有意識的控制後大筆一揮,再不理會;有些人則是通過超現實自動書寫的儀式去獲取靈感後再加以改造編排,後者雖脫離了安德列.布列東不可以修改的原則,但卻也是腸枯思竭獲取靈感「異化」的好方法。